各院、部、所、中心:
根據(jù)《教育部社科司關于2018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招標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8]94號)的要求,現(xiàn)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招標課題和資助額度
(一)經(jīng)國家有關部委、高校推薦,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等有關專家遴選,并經(jīng)教育部批準,2018年度重大攻關項目招標課題共60項。
(二)每項課題資助經(jīng)費原則上為50-80萬元。
二、投標條件及要求
(一)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投標者)必須是法人(高等學校)擔保的高等學校具有正高級專業(yè)技術職稱的有關人員,能夠擔負起課題研究實際組織和指導責任。
(二)首席專家只能為1名。
(三)首席專家不能作為子課題負責人或課題組成員參與本次投標的其他課題。
(四)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不得投標:
1.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及其他國家級科研重大項目尚未完成者;
2.承擔歷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重大項目尚未完成者;
3.正在承擔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的首席專家,在2018年6月22日前未提出最終成果鑒定申請者。
(五)申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及其他國家級科研重大項目的首席專家,同年度不能投標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
三、材料報送相關事項
投標者應按招標文件(見附件)的要求編制投標材料,使之符合招標文件提出的實質(zhì)性要求和條件,不得自行改動投標課題名稱。
各單位請務必按時向科研處提交以下材料:
(一)6月5日前,提交《投標意向表》電子版。
(二)6月15日前,提交《投標評審書》(應使用2018年版本,以前版本無效)初稿電子版(科研處將視具體情況組織輔導)。
(三)6月26日前,提交《投標評審書》、《投標評審書附件材料》定稿電子版(word及PDF版本,文件大小建議不超20M)。
(四)7月3日前,提交A4紙雙面印制的《投標評審書》、《投標評審書附件材料》2份(其中原件1份)。
四、注意事項
(一)投標材料應按照“1.投標材料之一:《投標評審書》”、“2.投標材料之二:《投標評審書附件材料》”的順序分別裝訂(填寫目錄和頁碼)2套,裝入2個檔案袋(檔案袋正面貼投標書封面)。
(二)《投標評審書》中所有要求填寫“出生信息”的請一律填寫到“日”。
(三)《投標評審書》封面的“投標課題序號”為招標課題指南中的序號。
(四)投標課題名稱必須與招標課題名稱嚴格一致。
(五)研究經(jīng)費使用范圍參照《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說明填寫。
項目經(jīng)費執(zhí)行《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簡稱《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行嚴格規(guī)范的預決算管理,項目申請者應在資助限額內(nèi),根據(jù)實際需求準確測算總經(jīng)費預算,列明預算細目,同時還要列出分年度經(jīng)費預算。研究項目資金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間接費用由項目依托學校按照《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核定,統(tǒng)籌管理使用。項目負責人應根據(jù)項目研究需要,科學合理、實事求是地編制直接費用預算。直接費用計算公式為:直接費用=資助總額-資助總額×間接費用相應核定比例。
項目資金需要轉(zhuǎn)撥協(xié)作單位的,應在預算中單獨列示,并對外協(xié)單位資質(zhì)、承擔的研究任務、外撥資金額度等進行說明。間接費用外撥金額由項目依托學校和合作研究單位協(xié)商確定,但學校間接費用和外撥間接費用之和不得超過該項目核定的間接費用總額。
項目批準立項后,將按照審核通過的分年度預算進行撥款。
項目負責人要嚴格執(zhí)行批準后的項目預算,后期確需調(diào)劑的,應當按照《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關規(guī)定履行單位內(nèi)部調(diào)整審批程序,并通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管理平臺項目中后期管理系統(tǒng)報教育部備案。
(六)《投標評審書》“所在院、系、所情況”一欄須負責人簽字,加蓋公章。
(七)其他注意事項詳見《投標評審書》等附件中各項要求。
五、聯(lián)系方式
聯(lián)系人:魏雯 郵箱:wenw090713@sina.com
電話:58909104 地址:昌平校區(qū)辦公樓A501室
附件:1.2018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招標課題指南.doc
2.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管理辦法(試行).doc
3.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doc
4.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投標評審書(2018版).doc
5.2018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申報常見問題答疑.doc
6.2018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投標意向表.docx
科研處
2018年5月30日